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

桑竹堪布講授 中觀五大理(3)




中觀五大理



(四)觀察因果二者破四句生之理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桑竹堪布講授  2012.03.14
中觀的五大理,我們已經講過了觀察因的金剛屑因,觀察體性離一多的因,還有,觀察果破有無的因,或說是理。這三個我們已經講過了。今天要講的是觀察因果破四句生的理,還有觀察一切大緣起的理。
首先要講觀察因果破四句生之理,所有一切顯現的法都是沒有自性的,為什麼呢?因為一因不可能生一果和多果,多因也不可能生一果和多果。所以,以理加以觀察的時候,因生果是不可能的,所以說一切法都是沒有自性。如果說一切法是有自性,就是依著因是能夠存在的。我們用理加以觀察的時候,因生果是不能成立的,因為因生果不能成立,所以說一切法是沒有自性。
剛剛我們說一因不可能生一果,也不可能生多果。我們現在來看,為什麼一因不可能生一果。為什麼一因不可能生一果呢?因和果不管有多小,多少都會有一些微塵的,所以說絕對是沒有一因生一果的。還有,比如說我們的眼根會生眼識,如果一因生一果的話,眼根生了眼識一果,就不可能生出下面剎那、跟它同類的眼根出來,這是不可能的,因為前面的眼根會產生後面的眼根,也就是說,眼根的相續流是依著前面,然後產生後面的。眼根會生眼識,眼根也會產生下面剎那的眼根,所以並不是一因生一果的。
然後我們再看一因生多果,也是不合理的。我們以理觀察,一因生多果是不合理的。如果說一因生多果的話,那麼這些果不可能會有不同,為什麼呢?因為它的因並沒有不同。如果果不同,必須是它的因不同,果才會不同,如果因是一個,根本沒有不同,所產生的果就不會有不同。法稱釋量論裡面就說: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果呢?是因為不同的因,所以會產生不同的果。所以不同的果,是因為有不同的因,如果是一個因,它不可能產生出不同的果來。所以說一因不可能生出一果,也不可能生出多果來。
再來,多因也不可能生出一果,也不可能生出多果。我們首先講多因不可能生出一果,如果多因只能生一果,多因不可能生多果的話,那麼多果就沒有因了。因為不同的果要由不同的因產生,如果多因只能生一果,不同的果就會沒有因了。再來講多因也不可能生多果,要是多因生多果,要不就是每一個因生一個果,要不就是很多個因生一個果。舉個例子來說,一隻手各有五根手指頭,我的右手代表多因,我的左手代表多果。右邊的手是因,左邊的手是果,右手的五個手指頭代表多因,左手的五個手指頭代表多果。多因生多果,要不就是一個因生一個果、一個因生一個果…,因為右手有五個因,左手有五個果,一個因各生一個果。剛剛已經說過了,一因生一果是不可能的。或者是五個因生一個果、五個因生一個果…,這種是多因生一果的情形,前面也講過,多因生一果是不可能的。多因生多果只有這兩種情形,除了這兩種情形之外,再也沒有第三種情形。
比如我們看到陽光、空氣、肥料等很多因,生出一個稻芽來,這是很多因生一個果,在世俗上我們不加以觀察的時候,就是有多因生一果,但是你如果像剛剛這樣子去觀察,一因也不可能生一果,也不可能生多果,多因也不可能生一果、生多果,當你用理加以觀察的時候,是不可能有的。這就像我們在作夢的時候,因為我們睡覺的緣故,作夢夢到象、馬等,在夢中這些東西都是有的,可是當你醒來的時候,是什麼都沒有。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到現在,因為我們的無明,不知道諸法真相的這個無明,將我們障蔽著,所以我們看到有多因生一果的這些情形,但是實際上我們以理去加以分析的時候,你找不到一個真實的多因生一果,或者是一因生多果等這些情形,這都是不存在的。如果它是實有的話,真的是完全沒有辦法改變的,我們的煩惱完全是沒有辦法去除掉的,就因為它是無實,因為不是實有,所以煩惱能夠被去除。如果眾生的心識是實有的話,我們眾生的心識不可能變成佛的智慧。
因為我們對這個理不是很熟,所以我們會覺得這樣講是不合理的,但是我們如果不斷地去思維,對這個理越來越熟練的時候,我們會知道就是這樣子的。像是破四邊生的理也是一樣,我們實際上在世俗上看到因生果,可是我們用理去分析的話,根本不可能有因生果的。如果我們不用理去分析觀察的時候,我們看到的是多因生多果,但是實際上我們去分析觀察,多因生多果是不可能存在的。
比如我們在破他生的時候,主張他生最高的宗派就是唯識派,之後就是經部,不管是唯識派也好,經部派也好,他們都說因果不是同時的,但是他們都說是他生,他們說的他生,並沒有說是同時,也沒有說是先後。中觀講如果是他的話,必須是同時。如果時間是先後的話,一個有,一個是沒有的,你就沒辦法說彼此互相依賴觀待而說是他。如果要說是他,必須是在同一個時間,互相依賴觀待,才能夠說這是另外一個他,如果一個沒有了,只有單純一個,他就是不存在,就沒辦法講說是他。如果我們不仔細去想的話,會覺得中觀講的沒有道理,乍聽之下,覺得唯識派和經部派講的是合理的。實際上我們去想的時候,的確就是像中觀所講的這樣子,要是只剩下一個的話,那麼他在哪裡?他就沒有。除非在我們心中想過去的,或是未來還沒有生的。跟現在來講,過去也好,未來也好,他都是沒有的,既然沒有,要怎麼說是他呢?所以一個法的話,根本沒有他的存在。
就像是這個情形一樣,如果是多因生一果,那麼多果就會沒有因了。所以我們要多加思維,然後向龍樹祈請。過去堪布阿貝仁波切就說:在這邊所講的中觀的這些理,跟一般世間的理路是不一樣的,所以我們一定要向上師,或是特別的本尊、祖師,不斷地祈請,否則是很難了知、很難證得。在經論裡面也講到,其實無實講的就是空性,要證得無實或是證得空性,你必須要累積資糧、清淨罪障,還有上師的加持,如果你沒有這些條件的話,要證得空性是困難的。這裡說中觀的五個大理,都是可以斷定諸法是無實、無生的,在這五個大理當中,其中的任何一個理,你覺得比較能夠去思維的話,就用這個理,並不一定五個理全部都要清楚知道,其中任何一個理都能夠斷定諸法是無生、是無實的。就我自己個人來說,比較相應的是上次講的觀察果破有無生的理,還有就是觀察一切大緣起的理,對我來說是最能夠理解諸法無生、諸法無實的。所以這五大理其中的哪一個理或哪幾個理,你覺得最能夠信服,你就用你最相信的,最能夠讓你生起信心的這個理來斷定諸法無生、無實,由這個理你就能夠相信諸法是無生、是無實的。

(五)觀察一切大緣起之理
接著要說的是大緣起的理,透過緣起的理,也能夠讓我們知道,所有一切顯現的法,是沒有自性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一切是緣起,所以說是無生、是沒有自性。到底緣起是什麼呢?緣起有兩種,一個是能生所生的緣起,一個是安立的緣起。所謂能生所生的緣起,就是由一法生一法的體性,稱作是能生所生的緣起。比如說依著油燈產生光,同樣地,像是依著種子產生芽,這就是能生所生的緣起。在龍樹所寫的裡面,就說因為這個而生起另外一個,就像是由油燈產生光一樣。第二個安立的緣起,就是由一法,另一法的名稱才成立。像是依著長說短,依著此說彼,依著有說無,依著無說有,或是依著有為說無為,依著無為說有為。這個並不是由一個生出另外一個的體性,而是彼此互相依賴觀待,才產生出他的名稱。像龍樹所寫的裡面就說:因為有這個才有另外一個,就像是因為有長,所以才有短。
我們剛剛說緣起有能所生的緣起,和安立的緣起。首先我們講安立的緣起,安立的緣起必須是二者互相依賴觀待而成立的,比如有兩個法,因為一個比一個長,所以說它是長,因為一個比一個短,所以說它是短。一樣地,因為依著此,說它是彼;依著彼,說這是此。這樣兩個要互相依賴的話,如果一方不成立,另外一方就沒有辦法成立。像這樣子,一方不成立,另一方就不成立,此必須是依著彼,才能說是此,而彼又要依著此,才能說是彼,必須要互相依賴,所以到最後兩個是沒有辦法成立的。所以如果沒有短,你沒有辦法說它是長,你要說它短,必須要有長才能說它短。你要說它長,必須要有短,你才能說它長。短要成立,要有長才能成立;長要成立,又必須依著短才能夠成立。這樣去看的時候,二者都是沒有辦法成立的。所以,安立的緣起是不成立的。
再來是能所生的緣起,也是不成立的。因為能生必須要依著所生,要依賴所生,你才能說它是能生。所生要依著有來說,還是要依著無來說呢?如果所生已經有的話,你根本就不需要能生了,因為已經有了,根本不需要生。所謂的能生就是因,所生是果。如果能生要依賴著所生的果是無的話,就像是兔角一樣,根本沒有的,再怎麼樣都是無法生的。
不管能生所生的緣起也好,安立的緣起也好,到底是同時?還是不同時呢?我們再來看第三個理。如果是同時的話,它們已經是有了,根本不需要依賴誰而產生,如果是不同時的話,一個有、一個沒有,你根本沒有辦法去依賴它。如果是前後的話,一個有、一個沒有,你根本沒有辦法去依賴觀待。不管是能生所生的緣起也好,或是安立的緣起也好,如果是同時,根本沒有生的意義,如果是不同時,一個有、一個沒有,根本沒有辦法互相依賴觀待,所以只要是緣起,它就是沒有自性的,它是無生的。
我們說所有一切法都是緣起之法,既然是緣起,就是沒有自性。緣起的話,就是空性,這在經典裡面有說,在三昧王經裡面說:「凡由緣生彼無生,彼非有生之自性,依賴緣者說彼空,凡知空性不放逸」。境是依著因緣所生的話,那麼它就是沒有自性,是由緣所生的話,它就是無生、沒有自性。在三昧王經裡面說的,依著緣而生,他根本就是無生的。所以依著緣而生的話,它就是空性。還有在中論裡面也有講到:「絕無非緣起之法,故無非空性之法。」絕對沒有不是緣起的法,只要是緣起之法,它的體性就是空無自性的。無生就是由這樣子加以斷定的。
以上就是中觀的五個理,他是在破有、無、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這四邊當中的第一邊的有邊。因為我們執著「有」的這種執著非常強,所以在中觀的經論裡面,主要是在講破有的理。其他的三邊怎麼破呢?如果破第一邊有邊的理,你非常清楚的話,底下就容易了。比如我們舉芽來說,我們既然把「有芽」破除了,「無」就不成立。為什麼?因為所破的芽,自始以來它就沒有過。有芽、沒有芽兩個是互相觀待的,「無」是依著「有」而安立的,在一開始根本就沒有芽的話,哪來的「無」呢?此外,亦有芽亦無芽,這種情形也是不成立的。為什麼呢?既然「有」不成立,「無」也不成立,「亦有亦無」當然也就不成立。還有,「亦有亦無」不成立,當然「非有非無」也不成立。為什麼呢?因為「亦有亦無」不成立,所以「非有非無」當然就不成立。「無」是依著「有」才說「無」,既然「有」不成立,「無」當然就是不成立。同樣地,「亦有亦無」不成立,「非有非無」當然就是不成立。從芽一直到佛的智慧,都是離所有一切邊的。
要是我們對緣起的理很清楚,其他的邊很容易就能夠破。因為有、無是互相依賴觀待而產生的,還有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兩個也是互相觀待產生的。不只是以理我們能夠證明是離一切戲論,也就是離一切邊,在經典裡面也講是離一切邊的。像寶積經裡面說:「迦葉!凡說有是一邊,凡說無是一邊,凡彼二邊之中無法持取且無法指出。」有不成立,無也不成立,既然有、無不成立,中間當然就是不成立,所以說所有一切都是不成立的。在三昧王經也說:「空和不空也是邊,如是捨棄二邊相,智者亦不住中間。」這意思是執空也是一邊,執不空也是一邊,既然二邊都沒有的話,當然沒有所謂的中間。還有,在集經裡面也講到,要是說分別蘊是空的話,菩薩就是執相,就無法證得無生。這裡的意思是,你要是持取空的話,這也是執相,也沒有證無生。
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這兩邊,在過去沒有人說這是諸法的真相。但是將「有」破除的空性是真相,是有這麼說的。事實上,將「有」破除的空,也不是真正的、究竟的真相。還有在般若經裡面也講,要是你說色空的話,這還是執相的。你要是持取色是空的話,這就是執相。如果色空是真相的話,持取色是空就不會是執相的。這是在經典裡面所說的,在論裡面也有說,像彌勒所說的現觀莊嚴論裡面就說,想色等是空性的話,這是所要斷除的。這意思是想色等諸蘊是空性,這也是菩薩所要斷除的。還有龍樹菩薩在中論裡面也講到,不說空,也不說不空,也不說亦空亦不空,也不說非空非不空。不能說諸法是空,也不能說不空,也不能說亦空亦不空,也不能說非空非不空。總而言之,要離所有一切的邊。還有,聖天也講,非有非無非有無,也非非二者的體性,離四邊是中觀。這很清楚地說,也不是有,也不是無,也不是亦有亦無,也不是非有非無,離四邊的話,就是中觀。還有,龍樹菩薩在中論裡面說,縱使世尊來的話,他也不見有,也不見無,也不見亦有亦無,也不見非有非無。佛在觀察諸法真相的時候,看到諸法不是有,也不是無,也不是亦有亦無,也不是非有非無。這裡說的是,不管從經論上來講,或是理路上來說,諸法最究竟的真相,或說所有一切見中,最究竟的見,就是離一切邊或說離一切戲論。
所以破第一邊有邊的無,並不是諸法的真相。不管是由理、由教來看,都能夠斷定一切是離戲的。我們知道既然諸法是離戲,我們就是要加以觀修離戲。當我們在觀修離戲的時候,我們用理來找,根本沒有有邊,也沒有無邊,也沒有亦有亦無,也沒有非有非無,所以我們在觀修的時候,心不執任何一邊。在以理加以觀察的時候,能夠斷定有也不成立,無也不成立,亦有亦無也不成立,非有非無也不成立,所以講這就是離戲。在名言上我們以理觀察之後,找不到任何邊,任何邊都是不成立,所以我們說這是離戲。在修持的時候,你心裡面不能夠想一切是離一切戲論的,你心中也不能夠有這樣的想法。我們用理加以分析觀察的時候,我們說任何一個戲論邊都是不成立的,在名詞上,我們說是離戲。其實,連離戲也不成立、不存在的,因為任何一個戲論邊都是不成立、不存在,自然離戲這一個名詞,也是不成立、不存在的。
雖然佛沒有我和我所的執著,可是他為了引導眾生,所以他會說我在什麼什麼時候,做了什麼什麼事情,他還是以我或我所這樣的名詞,來引導眾生。為了讓我們知道,所以透過理加以分析觀察的時候,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戲論邊都是不成立的,因為任何一個戲論邊都是不成立,所以我們稱它做離戲。既然一切戲論邊都是不成立,當然離戲也是不成立的。沒有說戲論邊是沒有,會有一個離戲的存在。所以我們在修持的時候,心中絕對不能夠想是離戲,心不能夠持取是離戲的,我們的心必須是沒有任何的執著。境的真相是任何一邊都不成立,因為境的真相不是有邊、也不是無邊,也不是亦有亦無,也不是非有非無,所以我們的心不持取任何一邊,這就是境和心相吻合。我們平常說要修中觀的究竟見,所謂的修中觀究竟見是什麼意思呢?其實就是在修諸法的究竟真相。既然境是任何邊都不成立,那麼我們的心就要不執任何一邊,心沒有任何執著,這樣就是心和境是相吻合的。所以在遠離四種執著裡面說,要是有執著,就沒有見。
我在這邊中觀講了幾個月,剛剛是做最後的結論,這是我講和聽的成果,也可以說是我修學佛法十六、七年來,對中觀了解的成果,把它寫出來,呈現給各位。最重要的是,我們在見上絕對不要有錯誤,當然我們修的任何一個法都必須正確沒有錯誤,但是最容易產生錯誤的,就是在見上。如果我們在見上有錯誤的話,就沒有辦法獲得到解脫、沒有辦法證悟。寂天菩薩就講過,只有證空性才能獲得到解脫,其他都是為了要幫助證空性的。同樣在入菩薩行論裡面的智慧品也說,其他支分度最主要是為智慧度而講的,像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這些都是為了要證得智慧而說的,智慧指的就是見,為了要證得見,而說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。以上就是我多年來在許多上師跟前聽聞到的,把它做一個整理,希望各位依照這樣來修持。



© 叮嚀

©為保護本網站的清淨與形象, 所有編輯資料、照片、語音等, 皆受智慧產權保護。
            ©若欲轉載或連接,請先徵得著作者同意! 



沒有留言: